从默默无闻到竞逐赛场

原标题:从默默无闻到竞逐赛场

8月6日,成都大运会赛艇赛场,来自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两位学生高煜炜和金瀚枫,代表中国队出战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的B组决赛,最终获得第八名。虽然离站上领奖台还有差距,但能够站在代表世界高校赛艇运动最高水平的舞台,这本身更令人振奋——


【资料图】

她们并非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接受专业训练的高水平运动员,都是进入大学后才第一次接触赛艇的普通在校生。仅仅两三年时间,就从学会到划向世界舞台。体育“小白”站上大运会赛场,是坚持和拼搏给予青春的馈赠,也是上海高校体教融合的一个缩影。

从零起步的探索

金瀚枫练习赛艇的契机很偶然。3年前,新生入学的她看到学校水上运动俱乐部的晨间训练,小船划破校园河面的道道波痕,让她感到“很帅,很喜欢”。然而,加入社团后的第一次训练就颠覆了美好想象,上来就要跑5公里,“这可太要命了。”金瀚枫没想到,自己咬牙跑完了全程,然后,长跑、深蹲、卧推、卧拉……一路坚持到了现在。

金瀚枫的同伴高煜炜,是学校金融保险学专业的“学霸”,通过社团招新加入水上俱乐部。“没什么运动基础,最初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练着练着就爱上了这项运动。”高煜炜说,“未来我会有自己的职业,但一定不会放弃赛艇。”

带着体育“小白”划进大运会赛场的,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教师何翌。他曾是上海赛艇队选手、赛艇世界杯亚军,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7年,正式退役的何翌入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当时学校有发展水上运动的计划,让我帮忙看看,给点建议。”他回忆。在校园看了河道,加上校方的热情,何翌决定一试。这一年,立信水上运动俱乐部成立。

“用‘一无所有’形容建队之初毫不夸张,好在学校里有一条河道。虽然河道不宽,总可以一步步做起来。”何翌告诉记者,俱乐部面向普通学生招新,第一年只招来5人。考虑入门难度与运动基础关系,学生们从龙舟项目入门训练,一年后才成立赛艇队。如今,俱乐部已拥有50余名成员。去年社团招新时,报名的学生有百余人。

“6年时间,我们从零起步,一步一个脚印,从默默无闻到逐渐走上舞台。”何翌说自己是幸运的,学校各方面对水上俱乐部的支持不遗余力,上海这座城市的水上运动也日益走入市民生活,得到更多关注和参与。这几年,上海拿出最好的水上资源,在苏州河上创办自主IP赛事——上海赛艇公开赛,并在原先高校组的基础上增加了“高校争霸赛”板块。“对大学生而言,体育运动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体教融合也是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校园水上运动发展刚好乘着这股东风。”

体育带来的改变

体育给学生们带来由内而外的改变。金瀚枫告诉记者,为了不影响学业,赛艇队每周三次的训练都是从早上6点开始,“一个人迟到会影响其他队员训练,几年下来,大家都把早起坚持了下来,不训练的时候也会早起,学习效率更高了。”

同济大学学生、赛艇队队员张唯琛和队友们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也在运动中找到创新创造的灵感。“坚持十分钟,再坚持十分钟!深吸一口气,先开始做好一件事。一桨又一桨,一件事又一件事,时间不会说谎,而我的未来,也终究会得到时间的答案。这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赛艇精神,带给我的启发。”张唯琛说,来自不同学校专业的队员还加入了推动体育与学科交叉的队伍。在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中,同济赛艇队凭借“赛艇静水训练专用桨叶研发”“赛艇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等项目设计夺得3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同济大学获最佳组织奖。

“体育是一项艰苦而愉悦的活动,学生不仅面临体力上的考验,更要经受意志力的磨炼。体育的育人功能内涵丰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包括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遵守规则的意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校长赵荣善说。

走在校园中,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解超常常被学生们的热爱和坚持感动。在他看来,高校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体育传统,推进体教深度融合,将体育精神全方位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营造健康阳光的校园体育文化。近年来,学校以阳光体育大联赛为抓手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今年入选了全国首批健康学校名单。

体教融合的深化

每逢大型赛事,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都会一显身手。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主任王坤告诉记者,作为上海高校中率先面向新生开展体育文化教育的高校,学校以“五大杯”“两次跑”(五一长跑节、12·9长跑节)、智运会、龙舟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构建校园体育健身网络,每年组织90余项、2000多场次体育赛事,吸引超过10万人次师生参与。

在延续深厚体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还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规划,开设武术、太极、舞龙、龙舟、射艺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建设具有交大特色和精神气质的校园体育文化。

东华大学在公共体育课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校园体育社团建设。东华大学团委书记秦泽峰介绍,学校119个学生社团中,体育类社团有49个,包括攀岩、网球、羽毛球、曲棍球、跆拳道等项目,活动覆盖全校学生,“我们希望建设人人感兴趣、人人参与的体育体系,把体育运动变成自发的活动,变成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引导更多人‘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到2022年,普遍建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到2025年,体教融合上海模式基本形成;到2035年,高质量、多样化、现代化的体育教育普及实施……”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陈华告诉记者,上海早已为体教融合与学校体育工作定下发展目标。接下来,将进一步健全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构建培养、评价、保障一体化工作体系,持续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开足开好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健全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为校园体育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殷泓 任鹏)

推荐DIY文章
当智能健身走向全民化:AEKE轻力量家庭智能健身房引领未来
海艺AI:迎合“AI时代”发展潮流,刷新绘图市场传统认知
布局产业新高地!海星医药健康创新园B区奠基仪式隆重举行
未来五年500亿投入打底,北汽蓝谷锚定细分市场增量
【展会直击】华秋慕尼黑上海电子展精彩ing,助力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桂花网蓝牙网关助力司乘人员职业健康监测
精彩新闻